儿时记忆中的口泉
作者:廖岚亭
我们这一代在大同煤矿长大的人最熟悉口泉了。口泉有我很多美好的记忆,爸妈带我在口泉西头的剧院看过戏,在文化宫看过展览,在穆桂英坡的饭店吃过饭,妈妈领我到口泉买花布让我自己挑喜欢的样式……最让我难忘的是正月十五到口泉看花灯、踩高跷、转大旺火……返程时再买点大豆、瓜子、柿饼子、果丹皮……
三年级前,我在煤峪口矿(俗称一矿)的小学上学,家住六道沟。我姨家在永定庄矿(俗称二矿)岩岭。那时从一矿到二矿没有公交车,去姨姨家只能沿着山下的小路走到口泉东,穿过口泉街,出口泉西看到文化宫,穿过铁路,下到河滩,过了河就到岩岭了。我姥姥每次从我家到姨姨家都是由我接送,大人们忙,而我是孩子们中的老大,虽然还不到十岁,也已被当成一个大人。我和姥姥吃过早饭就出发,拉着手,也说不清是我搀着姥姥还是姥姥领着我,姥姥也就五十出头不到六十,但是裹着小脚,走路全凭脚后跟用力,挺费劲的。祖孙俩边走边聊,姥姥给我讲过去的故事。到了口泉东,看到下班的矿工,脸还是黑的,蹲在煮鸡蛋的摊位旁,蘸着碗里的盐边剥皮边吃,还有啃大骨头的、听说书的……我们穿过热闹的口泉街,不进任何铺子,到姨姨家也该吃午饭了。饭后我和弟弟妹妹们玩一会儿就要自己往回走了,一个人连跑带颠儿半后晌就回去了。还记得一件趣事,有次姨父带我们几个孩子到文化宫听说书,说的是《呼延庆打擂》,我对这不感兴趣,也没听。只奇怪怎么雷是他打的?正好那天下午有雷阵雨,我问:“这雷是呼延庆打的?”大人们都笑了。
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转到局机关小学了,我家和姨姨家都搬到矿务局和十一路。自此,我不怎么去口泉了。
随着南郊区的新建、口泉沟家属区往棚户区的搬迁,去口泉的人越来越少了,时代在变迁,口泉的热闹繁华落幕了!退休后几年,某天心血来潮去口泉逛了逛,用大同话说就是“灰塌二虎”,地在景不在。这段时间听到有人提议重建口泉,繁华还能重现吗?我期待着……?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