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我们的祖先用书籍记录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可见,书籍里藏着无数智慧和精神,我们只有世代守护、薪火相传,才能用书中的先贤之光点亮心灵的灯火。
我自愧不是真正热爱读书之人,多少有一些“私心”。年少时背着书包上学堂,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识字读书,只为能成为长辈们口中的“读书人”,那时并未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懵懵懂懂喜欢上了各怀绝技的葫芦娃、神勇无敌的黑猫警长,还有马良那支能画万千的神笔,机智又倔强的小兵张嘎,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些书记录了我童年心灵成长的过程。直到后来,我渐渐长大,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成为了长辈们心目中的“读书人”。沉浸在经典著作的海洋中,安娜·卡列尼娜为自由和爱情而奋不顾身,简·爱敢于挑战命运、追求平等的勇气,托马斯徘徊于生命之“重”与“轻”的矛盾。仔细凝视着每行字,用心体悟主人公心底的呐喊,想要从字里行间找到他们命运的转折点,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爱上了阅读,那些激扬的文字仿佛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我,感动着我,我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有时心潮澎湃,有时掩面而泣,有时心静如水,有时喟然长叹。
现在看来,我的大学生涯很大一部分时间真的是在读书,在文字为我创造的多维世界中思考自己的人生,考研的日子漫长难熬,题山文海周而复始,披星戴月日复一日,偶尔忙里偷闲读读三毛、张爱玲和萧红,竟觉得有些许愧疚,那时就想,何时能避开世俗的考验,酣畅淋漓地读读她们的故事,品味她们的情感。渐渐地我愈加离不开读书了,当我在生活中烦闷至极,便到三毛的“撒哈拉”去寻找心灵的绿洲;当我在爱情中不知所措,便到张爱玲的“蚊子血”中寻找女性爱的真谛;当我在异地他乡中孤独寂寞,便到萧红的“呼兰河”寻找故乡的情愫。如今已过去了11年,但那段岁月里特有的记忆却难以磨灭,那是书与心灵交汇的时刻,是书与心灵对话的日子,更是书带我远离喧嚣、迎接挑战的时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心早已伴书远行,知历史之兴替,看世界之广大,懂世事之艰辛,悟生命之真谛。
说来惭愧,我工作之后少有闲暇品读经典名著,有孩子后反倒是多添了些育儿、绘本、厨艺之类的书籍,读着、学着、做着,慢慢地读出生活中的烟火气,照着书中的做法为家人烹饪几道好菜,与儿子重温小时候的故事,同爱人聊聊时下流行的育儿观……原来读书也可以是生活的样子,在书的具象生活中,想起了杨绛先生《我们仨》所记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家庭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趣味,一种生活的追求。幸福是在相濡以沫中不断经营出来的,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能力,这种幸福基于物质,源于精神,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方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没有苏轼这样读书的大志。热爱也好,“私心”也罢,很庆幸我一直以书为伴,因为书的存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际遇,总能让我豁达开朗、信心坚定。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次洗礼,每一行字都是一种感受,生活的顿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宣泄、精神的涤荡皆由此而出。我愿在卷帙浩繁的册册书卷中找寻流传百世的基因密码,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中慰藉柔软心灵,在丰富多彩的文字世界中感悟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