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时间:2017年11月14日
二、事故地点:81503工作面
三、事故经过:
2017年11月14日17点28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显示81503撤退工作面上隅角一氧化碳浓度上升至30ppm,井下瓦检工汇报工作面37#-39#支架后掩护梁下冒烟,发现自燃现象。煤业公司立即成立救援指挥部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调度室通知井下各作业地点停止工作,切断电源,立即撤人并汇报集团公司调度室,由总工程师冯某带领矿辅助救护队入井勘察,确认37#-39#支架古塘遗煤发生自燃。此时监控系统显示工作面上隅角CO浓度31.25ppm,CH4:0.01%,指挥部通知现场人员接通水源,对火源点上、下部位及周边支架喷射水流,控制火势蔓延。最终决定对81503工作面实施封闭。15日5点20分两巷头道密闭完工,17日23点防火密闭完工。
四、事故原因:
1.81503综放工作面7月26日开始铺网以来,由于顶煤破碎,顶板支护难度大,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9月20日完成工作面停采支护工作。截止11月14日时间长达112天,超过最短自燃发火期84天。
2.2017年6月20日前每天平均推进2.4-2.5米。2017年6月1日-2017年6月20日20天之内更换小皮带,从2017年6月21日到2017年7月26日推进47米,平均每天推进1.34米,工作面推进缓慢。从2017年7月26日到2017年9月20日推进
31米(未放顶),平均每天推进0.54米(头部共推进24米,平均推进0.42米)。2017年10月9日到11月14日81503工作面
开始撤设备。因31米未放顶煤,顶板破碎、顶煤堆积严重,造成煤的急剧氧化。2017年11月14日早班,81503工作面撤退端头支架给采空区提供了充足氧气,造成遗煤的自燃。特别是2017年因政策性停产103天,为此次煤的自燃埋下了隐患。因此矿井停产和工作面推进速度缓慢是造成内因火灾的主要原因。注氮管路深入古塘50米,工作面头部三角区形成注氮盲区;端头支架撤出后,为采空区供氧提供了通道;古塘遗煤多且破碎,为自燃发火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防范措施:
1.提前对受火层岩侵入严重地段、断层周围及破碎区段进行粘结工作,对工作面头尾三角区顶板进行补强支护,寻找顶板较好位置,加快停采撤架进度。
2.加大瓦斯检查力度,如发现所管辖范围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大,超出《煤矿安全规程》所规定的要求,立即断电撤人,并上报煤业公司调度室。
3.在撤退工作面头、尾端头各构筑一道土袋墙,减少撤退工作面采空区的漏风,缩小“三带”距离。
4.救护队员每周至少对撤退工作面进行3次取样化验,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5.工作面采至距停采线50米时,必须布置2趟直径不小于108mm的注氮管路,确保采至停采线时注氮出口位置分别处于支架切顶线以里采空区30米和50米处,即满足工作面推进时正常注氮量,同时保证工作面停采后对采空区氧化带的有效注氮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