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时间:2015年7月31日
二、事故地点:石炭系C3-5#层2101巷
三、事故经过
“7.31”冒顶事故发生在C3-5#层8101工作面2101巷1400米处。2101巷,设计长度2250米,矩形断面5.3m×3.5m,断面积18.55㎡,沿3-5#层底板布置,2015年7月31日16:40分,工人谢文在调车硐室准备支护材料时,发现顶板金属网孔向下漏煤,随着漏煤量增大,随即喊工作面工人撤出,退出至调车硐室外20米顶板完好处,观察漏煤情况,约10分钟后看到上部煤层大面积塌落,将巷道覆严,风筒打断。据初步现场勘察估计,漏顶区域长度15米左右,漏高8~10米。
四、事故原因
(一)直接原因
1.在煌班岩侵入严重,破坏了煤层原有结构情况下,对顶板稳定区域判断有误,导致没有及时变更支护方案,锚索未锚固在稳定岩层中。
2.在原有支护不可靠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架棚等补强支护措施,导致冒顶。
(二)间接原因
1.由于没有及时施工地质孔,未能准确掌握顶板特性,导致对顶板稳定岩层区域判断有误。
2.在1400米处右侧施工5.5m×5m调车峒室,断面大,虽然在锁口处增加了锚索组“加强”支护,但未考虑顶板煤层煌班岩侵入严重、煤质疏松,达不到加强支护的效果。
3.调车硐室位置选择不合理,在顶板破碎区和构造影响区施工大断面硐室,造成顶板管理困难。
4.支护参数选取不合理,一是支护材料护表面积不足。二是锚杆初锚力偏低。三是锚索预紧力低。
五、防范措施
1.从侏罗系刚转入石炭系,干部、员工对石炭系顶板支护认识不足,给安全生产在思想上埋下了隐患,通过这次事故,我们对石炭系顶板支护在思想上提高了认识。
2.要加强地质资料收集,超前计划并进行地质补堪、物探等工作,对井田内地质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3、根据地质资料取得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准确的做出地质力学评估及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同煤集团回采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规范与支护手册》进行巷道支护设计。
4.地质条件复杂的巷道,积极同上级设计部门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巷道支护设计,做到一巷一策、一巷多策。
5.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加大顶板监测力度,及时掌握顶板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修改支护设计。若锚网索支护体系不能满足支护要求时,必须采取主动支护与被动支护(架棚)等联合支护措施。
6.加强掘进巷道现场支护管理,质检员日检、矿周检、月检时,要将支护质量检查作为重要内容,包括:锚杆(索)安装几何参数(包括间、排距,安装角度、外露长度)、托盘安装质量、钢带、护网安装质量,锚杆预紧力检测,严格履职。
行业内专业人士,对矿掘进技术人员、区队干部进行培训,重点是石炭系顶板管理,再由其在各区队班前会进行贯彻学习,不断提高员工对石炭系顶板的认识、规范员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