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矿地下335米深处,一个占地仅300平方米的崭新空间,正以其惊人的效率改变着整个矿井的运行节奏。日前,首台单元支架在“井下维修基地”内被成功修复并传来“压力稳定,测试合格”的捷报,这标志着我矿的“设备急诊室”正式投入运营。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设备维修从“升井求医”到“井下诊疗”的革命性转变,更以其显著的“义桥效益”,打造出同行业竞相瞩目的核心竞争力。

效率革命,终结设备维修“马拉松”
“以往一台设备‘生病’,整个流程就像一场‘跨省求医’的马拉松。”副总经理夏亮亮感慨道,“设备升井、长途运输、排队等候、维修后再下井,一圈下来至少7天。生产等不起,每年上百万元的运输损耗和不可估量的停产损失,更是让我们心疼。”
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矿党委果断决策,将“设备维修不下火线”列为“一把手”工程。经过机电维修厂的精心筹建,一个集快速诊断、专业维修、功能测试于一体的现代化“设备急诊室”在-335m巷道内落成。现场可见,明亮的防爆灯下,双向地轨与单轨吊高效衔接,各类定制工具、备件柜井然有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井下巷道脏乱差的传统印象。
改革创新,三维效益铸就独特优势
时间效益,抢出生产“加速度”。维修基地的首个“开张订单”是4台故障的单元支架的维修。机电维修工韦小宝在交接班记录中详细记录了“病况”:“井下乳化液长期腐蚀,造成主供液管壁与单向锁内部密封面多处损伤。”若在以往,设备被判了“至少一周”的维修期。如今,维修团队采用“分段压力测试法”精准锁定泄漏源,如同进行一台精密的“井下手术”,仅用两个班次、不到48小时就让设备“满血复活”,为采掘工作面的接续提供了宝贵时间。经济效益,省出利润“新空间”。一是直接降本,每年超百万元的设备运输损耗及外部维修费用被直接节省。二是间接创效,设备故障处置时间的急剧压缩,为矿井赢得了宝贵的生产时间,其带来的增产效益远超直接节省。三是降损增值,避免了大型设备在频繁装卸、长途颠簸中造成的二次损伤与隐形故障,延长了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与人才效益,夯实发展“软实力”。“维修基地不仅是技术战场,更是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和安全管理的桥头堡。”机电技术科科长顾巡巡介绍。它从根本上消除了设备大型部件在提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同时,它更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让一线工人在实战中从“操作工”向“诊断医师”转变,锻造了一支新时代智慧型产业工人队伍,这是企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据悉,该基地的成功运行只是第一步。我矿已规划清晰的进阶路线图:下一步将系统性引入更多防爆智能诊断设备和专业工具,实现从液压支架到采煤机核心部件等更多设备的“井下全能修”。同时,以基地为蓝本构建“故障诊断-快速拆解-部件置换-整机联调”四步工作法及配套的管理制度,打造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义桥维保模式”。
如今在义桥煤矿,这个开在井下的维修基地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设备急诊室”。它的投用彻底改变了以往设备故障必须升井维修的传统模式,将平均维修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维修效率提升70%以上。该基地不仅每年可节省运输损耗超百万元,更通过快速修复保障了生产连续性,消除了设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打通高效生产“最后一公里”,为智能化矿山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文丨孟祥洁 图丨李超(机电维修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