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机器轰鸣的煤楼分拣线上,48岁的捡矸工刘晓花身着沾满煤渍的工装,在皮带旁重复着弯腰、拣选的动作。每分钟近20次,全天累计上万次,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坚韧,在煤与矸石的“战场”上,绽放成一朵独树一帜的“铁玫瑰”。
捡矸,是煤炭生产链条中最基础也最考验耐力的环节。刘晓花的身影始终保持着精准的节奏:俯身凝视皮带煤流,目光如炬锁定矸石,手腕发力精准拣选,转身投进矸石槽,再直身复位——整套动作如同经过精密调试的机械,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刚上岗那阵儿,下班连腰都直不起来,躺到床上浑身像散了架。”回忆初入行的艰辛,刘晓花嘴角扬起一抹淡然的笑,“现在早练出来了,下班顺路买点菜、做顿饭都不耽误。”自从事捡矸工作以来,她的工作成了大家公认的“放心岗”。
这份看似机械的工作,也隐藏着考验。最让工友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堵眼”。当时,矸石筒仓的出口突然被大块矸石堵住,大家及时停掉皮带。可是若不及时疏通,可能导致影响井下生产,甚至设备损坏。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身材相对娇小的刘晓花站了出来。“我去,我试试捅开!”在工友惊诧的目光中,她系好安全绳,拿着钢钎,在狭窄的空间里艰难作业,用钢钎一点点地撬动矸石。煤粉沾满了她的面庞,汗水混着黑水浸透了工装。十几分钟后,随着“轰隆”一声,堵塞解除,皮带恢复了轰鸣。
当刘晓花出来时,整个人已成了“黑泥人”,唯有眼角的汗珠和明亮坚定的双眼透着精气神。“刘姐,你这股劲儿,比爷们儿还硬!”工友递上毛巾时由衷赞叹,她却只是憨厚一笑:“没啥,通了就不耽误生产了。”
常年与煤炭打交道,刘晓花对这“乌金”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次看到矸石中夹杂的碎煤被一同丢弃,她总忍不住心疼:“这都是井下工友一锨一锨采出来的,浪费了太可惜。”她建议:在保证矸石拣净率的基础上,同步回收矸石中的碎煤。这一倡议很快得到矿领导认可,“斤两必争收碎煤”成了她的“代名词”。
刘晓花的儿子是一名消防员,曾因工作性质觉得自己“最辛苦”。直到他跟着母亲体验了一天工作,触摸着母亲磨出厚茧的手掌。此后他常跟战友说:“我以前觉得灭火救援最难,直到看见我妈,那才是值得尊敬!”
如今,48岁的刘晓花依然坚守在分拣线上。皮带不停,她的动作就不停;煤尘不散,她的坚守就不变。这朵绽放在煤楼里的“铁玫瑰”,用坚守告诉我们:最平凡的岗位,也能因责任与担当绽放出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