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地下工作面深处,人眼难以触及的角落,瓦斯是否异常聚集?通风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煤层自然发火征兆是否出现?这些过去依赖人工巡检、难以实时捕捉的安全隐患,如今正被一张无形的智能化监测网络精准锁定。

从“人防”到“技防”,构建感知神经网络。“一通三防”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生命线。传统的安全监测主要依赖经验丰富的巡检人员定时定点检查,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有限,更存在时间上的盲区和对隐性风险察觉的滞后性。如今,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各类数据、曲线、视频画面实时跳动更新。遍布井下采掘工作面、回风巷、机电硐室等关键区域的传感器,构成了这套系统的“末梢神经”。它们持续不断地采集着空气中的甲烷、一氧化碳、氧气浓度,以及风速、风压、温度、粉尘等关键参数。任何一丝气体的异常变化、一点温度的升高、一段风速的减弱,都逃不过它的感知。它能比人更早发现、更快预警。
智能分析,从“监测”到“预警”的飞跃。仅仅是数据采集还不够,真正的“智慧”在于大脑。该系统集成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多维度关联分析。系统不再只是简单地将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它能够学习正常生产状态下的数据模式,从而更敏锐地识别出微弱的异常趋势,提示工作人员关注并排查原因,将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它不仅能告诉我们“现在发生了什么”,更能通过趋势分析,提示我们“可能会发生什么”。
全天候在线,筑牢安全防线。这套“火眼金睛”的最大特点是不间断运行。它不受时间、环境、人力疲劳等因素影响,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节假日,始终坚守岗位。一旦监测数据超过安全限值或系统智能判定风险达到警报级别,它会立即启动多级响应机制: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弹出醒目报警信息,监控值班人员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安全责任人。
通防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现代矿山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它通过构建一张全面感知、实时传输、智能分析、快速响应的监测预警网络,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生产的预控能力和监管效率,为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企业稳定生产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科技屏障。这双永不眨眼的“火眼金睛”,正以其精准与可靠,默默守护着矿井的安宁。
文丨宋蓬莱 图丨李青青(通防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