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井下充电火灾防控能力,通防工区对二采区、三采区和五采区等充电硐室实施了安全监控系统升级,通过科学配置传感器构建起“气体-温度-火情”全方位监测体系,实现风险隐患精准预警、动态管控。
充电硐室均按统一标准配置甲烷、氢气、一氧化碳、温度和烟雾五类传感器,形成“一硐室多参数”监测单元。其中甲烷、氢气、烟雾传感器分别布设于充电设备上方,实时监测易燃气体浓度;温度传感器位于电源柜上方,动态追踪设备升温;烟雾传感器配合一氧化碳传感器构建双重火情预警机制,系统根据预设阈值自动触发分级报警,并联动自动断电和喷雾,有效构建了井下充电硐室火情防范和控制的高效防护系统。
为确保监测数据精准可靠,工区制定《传感器运维管理细则》,班组执行“一巡检一对照”制度,即每天现场巡查传感器工况、每日1次远程数据对照,同步建立电子运维档案,记录每处传感器运行数据及维护记录。针对氢气传感器易受湿度干扰的特点,专项增加防潮维护流程;烟雾传感器实行每月2次吹扫除尘,确保灵敏度达标。
通过完善传感器网络、强化监测预警、规范应急处置,构建起充电硐室火灾防治体系。井下监测监控班长渠广会表示,当前5处充电硐室已实现“风险早识别、隐患快处置”,下一步将深化人防、物防、技防协同机制,持续加强火灾源头管控,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筑牢矿井安全防线。
文丨孙丽丽 图丨于峰(通防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