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脊梁矿充分发挥主力生产矿井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优化采掘工艺和生产组织、控制成本开支和浪费流失,将精益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全面激发矿井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了降耗增收、提质增效。
优化工艺,确保采掘协调。对综采放顶煤工艺进行优化,根据不同顶煤厚度,采取单轮顺序和单轮分组间隔相结合放煤工艺,做到“一面一策”。工作面初采前,对切巷原有支护进行退锚或失效处理,对工作面切巷顶板、顶煤采取水压致裂、施工密集孔等措施进行预裂,实现提前放煤,提高顶煤回收率。工作面除“头2尾2”过渡支架不进行放煤外,其他过渡支架都进行改造,使其具备放煤功能,上半年多回收煤炭5.6万吨。在掘进管理上,改变截割顺序,提高割煤速度,每循环割煤由原来的40分钟降至30分钟。锚杆支护注杆方法改进后,预紧力大幅提高。调整工作面系统巷道布置形式,尽量减少施工风桥。优化掘进巷道内各类硐室的布置,尽量将放水硐室与调向硐室合二为一,有效减少各类硐室的施工量。合理安排采掘接续,避免因临空稳定期短而影响临空巷道掘进效率。
优化组织,促进产能提升。制定合理薪酬政策和奖罚制度,提高劳动效率。强化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在断层区域采取超前注浆的方式加固煤体,地质构造破碎区域采取擦顶移架、少降快拉、移架后再割煤等方式,防止漏顶,将末端治理转变为超前治理。同时,加强巷道变形治理、两端头悬板治理和工作面工程质量、综采搬家管理,上半年材料、人工费用大幅下降。
积极引进锚杆台车等先进设备,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减少循环时间,降低事故率,提高单进水平。对EBZ-260机组进行两臂改造,替代传统的风动锚杆钻机,提高工效。针对现有巷道支护强度偏大、消耗偏高的问题,通过在5125巷开展锚杆、锚索支护试点工作,变更锚杆、锚索支护排距以及菱形金属网网片大小和W钢带数量。每米巷道支护材料成本由4039.4元下降到3007.7元。
控制成本,严格投入审批。各区队每月15日前根据本队的生产实际情况,编制配件备用采购计划,逐级审核后按月度计划上报仓储公司,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生产利润。加强对库存物资的管理,做到账、卡、物“三对口”,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对时效物资做到先进先出。
设备组对租赁的设备加强盘点,对确定不用的闲置设备与相关单位积极沟通,进行退租。机电管理部对万元以上的配件和低耗设备,建立详实的档案,并进行跟踪,对因不负责造成设备损坏的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罚。
控制流失,开展修旧利废。该矿加大回收复用力度,降低物资消耗,对标先进单位修旧利废经验,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物资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废旧物资分类放置、合账管理,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减少各种损失浪费。严格执行交旧领新制度,对马达、油泵、油缸等配件进行百分之百回收,对于易损件按90%进行回收,低耗设备百分之百回收。持续深挖潜力,充分调动机械队、机修队、电气车间三车间修复积极性,加大H架、纵梁、绞车、减速机、滚筒、开关、移变等配件的修旧力度。在以往正常修复的基础上,拓宽修复领域,提高自制能力。鼓励生产队组开展自修活动,对修复工作搞得好、成本节约多的单位进行奖励,未完成修理的单位进行相应处罚。对需要外委修复的设备,比价、比质择优选择厂家,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厂家,待鉴定之后进行索赔,上半年减少大修费用近千万元。优化物资供应管理,重要配件由“两备”转变为“一备”模式,合理降低库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记者 侯建新 通讯员 王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