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好的阀组大家记得多清洗两次,高压胶管打压试验成功后的成品及时归位摆放整齐……”
在柴里煤矿电液控修复基地,不时传来高压胶管打压的声音,电液控班班长李国亮正和工友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01
成立电液控修复基地,每年可修复300余套阀组
“电液控制系统是电液支架的‘大脑’,是矿井支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这不起眼的一个小阀更换成本就要9万元,确实成本支出太高,于是我们就产生自己修复的念头,为企业降本增效。”谈及成立电液控修复基地的初衷,机电设备制修厂党支部书记刘进水说。
他们在机电设备制修厂成立电液控修复基地,对井下回收上来的废旧电液控阀组进行修复,让“小作坊”产生了大效益。
技术空白,资料短缺,都是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那时候,厂家轻而易举就能修复,在我们手里常常需要费老半天劲儿……”李国亮道出当时的感受。
面对压力,他们没有退缩。查资料、外出取经、反复试验,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摸索,终于熟练掌握了电液控阀组修理技术。
走进修复基地,只见职工们有条不紊地将井下回收的旧阀组进行拆解、打磨、清洗、组装……不一会儿,一个完好的电液控阀组就修复完成了。
“可别小瞧这‘小作坊’,电液控阀每套阀组含20个阀芯、10个先导阀,每套采购价9万元,修复成本2.7万元,平均每套可节约6.3万元,年均可修复300余套,能实现创效1000多万元哩!”他们的努力有了不错的回报,厂长徐化伟满是欣喜。
02
面对电液主控阀等无数个组成液压支架的零部件,他们不仅能通过“望、闻、问、切”解决液压系统的疑难杂症,还善于通过技术小改革来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
他们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加工制作了阀件操作台,从拆解、清洗、再拆解、再清洗到组装、检测、完好阀组上架,所有工序在阀件操作台上形成流水线作业,极大提高了工效。在经过数百次试验后,他们还研制发明了“气动拆阀装置”,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我们班大多是女工,原来拆解设备都是蹲在地上工作,除锈、上螺丝费时费力,现在有了阀件操作台和气动拆阀装置等电动工具,能节约50%的劳动力。”职工郭淑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