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矿认真落实集团公司“三大员”管理体系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强化定额管理,坚持从制度机制、培训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多管齐下,着力构建科学合理、机制健全、系统集成的定额管理体系,有效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奏响职工增值与企业增效的和谐乐章。

完善制度机制模式,筑牢定额管理根基
为全面提升定额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引导和激励“定额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我矿紧扣“三大员”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并下发《“三大员”评比办法》,以严谨科学的“百分制”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构建起一套精细化、立体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我矿依据现场生产条件、管理难度、劳动工效等情况,适时对劳动定额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计件分值进行科学分配,从对现场工时写实分析,到数据收集与统计,“量身定制”考核评分细则。据悉,该考评细则对各项考核指标精准量化,实现对劳动定额全流程、全环节全覆盖。同时考核周期设定为一季度一考核一评比,既给予定额员充足的时间总结分析管理成果,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1至8月份,现场累计写实66次、零星工程施工验收单238张。
采用多维度、多视角考核模式。我矿强化定额员日常管理和劳动组织分析,将现场条件、劳动工效、正规循环、标准化建设等纳入考核范畴。“我们从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等不同角度对定额员进行考核,能够更加立体、客观地评价定额员的工作表现,也更加符合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有关要求。”劳动定额员庞衍文说。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我矿创新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定额员上讲台”活动,积极搭建起一个“知识共享、经验交流、技能提升”的平台,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定额管理人才队伍。
每一期“定额员上讲台”活动都聚焦不同主题,从定额管理理论知识到现场实操经验,从数据分析、技巧归纳到问题解决案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定期组织“干部上讲台”活动,提前编制课件内容和培训方案,劳动定额员化身讲师,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遇到的典型问题以及总结出的解决方案与科室其他同事分享。既有助于系统梳理工作内容,又能有效打破各业务条线壁垒,实现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据悉,我矿注重培养验收员、班组长的定额意识,不定期组织专项培训。针对生产单位新设备投用、新工艺应用、施工环境变化时,劳动定额员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写实”,根据现场作业条件、技术创新、劳动工效及时修改定额标准,主动创新工程验收和结算办法,凸显劳动定额对结算考核的导向作用。
减人增效目标引领,实现企业员工双赢
针对不同条件下定额标准难以适应现场要求的情况,我矿积极推行动态定额调整机制,让定额管理始终保持“生命力”。我矿要求定额员经常深入一线,实时收集设备更新、工艺改进、人员技能提升等综合因素对工时消耗的影响。截至8月底,新增或调整劳动定额标准57项,促进定额管理更具操作性、应用性。
在深化劳动定额管理中,我矿围绕“减人增效”核心目标,坚持将劳动定额完成率、效率提升值等指标与绩效工资深度绑定,以科学合理的定额管理作为重要依据之一,持续对人力资源进行精细化调配。针对工作量不饱和的岗位,通过合并、优化等方式减少人员配置;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及时充实骨干力量,确保人力资源向价值创造的关键领域倾斜,建立“后勤科室—地面辅助区队—井下辅助—井下一线”的人员流动通道,通过政策引领与薪酬激励,推动人员向一线关键岗位有序转移。2025年以来已实现10人梯次下沉。1至8月份,整体劳动工效90.73%,同比提升0.18%;采煤劳动工效91.83%,同比提升0.61%;掘进劳动工效为91.68%,同比提升0.71%;累计提效减人49人次。
近年来,我矿在稳步减员的情况下,不断实现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这与劳动定额管理的持续优化是密不可分的。劳动人事科负责人姜巍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劳动定额改革,积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实施人员梯次下沉机制,力争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手段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文丨靳锡莹 倪贵赟 图丨庞衍文(劳动人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