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行业竞争加剧、发展模式深度调整的重要阶段,我矿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三大员”管理领域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凭借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收获了显著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设备管理是煤矿生产的核心保障。我矿秉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积极引入“市场化、电子化、智能化”手段,全面革新管理模式。
我矿制定《设备包机“市场化”管理规定(试行)》,采用“大包、小包”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大包”模式下,归口部门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和生产计划,将各类设备发包给使用单位,并确定月度考核基础费用,同时依据实际产量和进尺动态调整费用。“小包”则由使用单位细化内部责任,明确包保小组和个人职责。此外,煤矿推行设备、工器具租赁及有偿维修制度,采用“反比计费+租赁管理”模式,提高设备周转率,并通过“倍率递减维修费用”考核机制降低设备损坏率。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设备闲置率,设备管理实现“平台化、数据化、精益化”,账、卡、物的匹配度显著提升。
电子化管理是一大亮点。通过编制全数字设备编号规范,为每台设备赋予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并制作不锈钢号牌便于识别。每月统计设备“三率”,编制设备简报,强化全员管理意识。数据显示,实施电子化管理后,库存率下降1.4%,待修率下降1.38%,完好率提升5.24%。同时,在大型设备及重点区域悬挂二维码看板,集成设备参数、维修记录、责任人等关键信息,实现“一扫即查”,极大提高了设备管理的便捷性和精准度。
智能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管理效率。设备台账实现电子化,档案资料扫码可查;物料领用取消纸质单据,通过手机签批完成,实现了无纸化操作。配合单轨吊无人驾驶系统,设备入井申请“一键转单”,减少人工操作,提升运输效率。此外,每月两次的现场核查设备数量及型号,严格处罚数据不符情况,确保账物相符。
精准施策,优化人力配置
劳动定额管理对于提升煤矿生产效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劳动人事科针对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三八制”写实盯靠工作机制是我矿劳动定额管理的关键一招。定额管理人员深入各岗位,对工作内容、作业流程、工时消耗进行全方位、精细化观察记录,并通过轮班换岗确保数据准确性。基于详实的写实数据,我矿创新制定“一专多能、复合用工”定额标准。经过写实分析,对1栋宿舍楼安排1人负责打扫进行盯靠写实,测算工作量,工作效率比之前提升了1倍。在运转工区地面巡检岗位,整合充灯工、注浆站巡查工、余热利用岗位的职能,实现人员集约化配置,既提升了工效利用率,又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为提升定额员专业能力和沟通水平,我矿鼓励定额员自制定额分解PPT并上讲台。这一举措不仅促使定额员深入分析定额数据,优化定额标准,还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在准备机电维修厂定额分解PPT时,定额员通过反复研究维修流程和设备参数,发现了之前定额标准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新的定额计算方法,使维修定额更加科学合理。
我矿还注重加强验收员、班组长的定额意识,定期组织专项培训,让他们熟悉井下常用定额标准,以便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方式。同时,强化交接班期间的定额管理,定额员现场盯靠,考核工时浪费情况,协调解决设备、工具等问题,保障生产连贯性,提高现场生产效率。
严格把关,夯实安全根基
质量验收管理是确保煤矿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我矿深抓验收员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工程质量验收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验收员队伍建设方面,我矿提高验收员准入门槛,明确职责和准入条件,通过区队、职工评议和公示等严格程序选拔验收员,确保选拔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员。明确验收员岗位职责,提升待遇水平,将其定位为当班工程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杜绝职能重叠扯皮现象。实行分区分段包保和月度评比,建立竞争机制,对表现优秀的验收员进行奖励加分。根据考核排名,让优秀验收员晋升,对末位验收员进行淘汰补位,不断优化验收员队伍。
管理考核方面,我矿实现区队和生产科双层管理、双项考核。区队负责日常工作安排和任务量分配,并进行内部考核,2024年下半年区队考核占比提升至70%,增强了区队管理的实效性。生产科对验收员实行“日考核、周汇报、月汇总”量化评比,将区队自评结果作为金牌验收员评优依据,根据分数排名进行物质奖励。同时,将月度“一次成巷”及“掘进拉力赛”结果计入验收员考核奖罚项,深化工程质量监管,对评分低于90分的“不合格”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取消验收员当月评优资格。
为提升验收员素质,每月召开验收员交流会,通报考核情况和典型问题,部署下月重点工作,并组织验收员集中学习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规程。通过明确采掘工作面验收标准及考核扣分细则,以考核为抓手,有效提升了掘进工作面的正规循环率。数据显示,掘进工作面月度正规循环率由90.12%提升至91.45%,且每月逐步提高。
我矿在“三大员”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矿将继续深化创新,不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的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文/图丨郭昌雨(企业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