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自然发火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之一,其隐蔽性强、蔓延迅速的特点让防治工作成为矿井安全管理的关键战场。为切实守护矿工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稳健运营,通防工区以“精准注胶”为核心技术手段,创新实施“绘制注凝胶平面图”防治新模式,通过科学规划、精细施工,为井下安全筑起一道“智慧防火墙”。
煤层自燃的防治,首在“防”,重在“准”。针对井下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火区隐蔽的特点,通防技术团队依托三维地质模型和红外热成像监测数据,对采空区、煤柱裂隙、断层带等高风险区域进行动态分析,绘制出“注凝胶平面图”。该图以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基底,通过不同色块清晰标注注胶靶区、注胶钻孔分布、凝胶扩散半径及监测点位置,形成“一图统管、一网覆盖”的防治体系。通防工区技术人员每天根据现场的变化以及注胶量等情况,实时对图纸进行更新,确保图纸与现场对照一致。
根据煤层氧化程度、漏风通道分布,将区域划分为红(高危)、橙(中危)、黄(低危)三级预警区,专业技术人员分级制定注胶方案。结合煤岩层倾角、裂隙发育特征,科学设计钻孔间距、角度和深度,确保凝胶均匀覆盖氧化带。并每月结合气体检测(CO、C₂H₄浓度)和温度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注胶区域和剂量,实现“隐患早发现、措施早介入”。
精准联动:三位一体,织密防治责任网
防治煤层自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我矿以注凝胶平面图为纽带,建立“地质-通风-防灭火”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地测部门负责定期更新煤层结构数据,指导钻孔精准定位;通防团队负责优化风路设计,减少采空区漏风供氧;防灭火班组严格按照图纸施工,采用高分子复合凝胶材料,确保“注得进、留得住、固得久”。
通防副总工程师马新伟说:“通过‘图纸上墙、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让每位作业人员清晰掌握自身岗位的防控要点,真正实现‘人人都是安全员,处处筑牢防火墙’。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注凝胶技术应用,以‘绣花功夫’织密安全防护网,为矿井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文/图丨周启航(通防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