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2013年虎龙沟煤业“8·27”顶板事故

矿山安全网矿山安全网
2024-10-29 14:03
阅读(0)
分享

一、事故时间:2013年8月27日二、事故地点:虎龙沟5#层5505-1巷三、事故伤亡情况:7人涉险事故四、事故经过2013年8月27日早班,机掘一队上岗干部杨有义带领员工王某(班长)、段某、王某勇、郭某中、史某海、刘某虎在工作面支护,13:40分调度台监控发现机掘一队瓦斯超限,调度员给工作面打电话,无人接听,后联系二部皮带头,找到瓦检工史某贵,安排其进工作

一、事故时间:2013年8月27日

二、事故地点:虎龙沟5#层5505-1巷

三、事故伤亡情况:7人涉险事故

四、事故经过

2013年8月27日早班,机掘一队上岗干部杨有义带领员工王某(班长)、段某、王某勇、郭某中、史某海、刘某虎在工作面支护,13:40分调度台监控发现机掘一队瓦斯超限,调度员给工作面打电话,无人接听,后联系二部皮带头,找到瓦检工史某贵,安排其进工作面查看情况,14:40分史某贵在查看情况后,调度室汇报巷道1330m处漏顶,将巷道封堵,人员无法出入,期间工作面内7名员工发现工作面处于无风状态、上岗干部杨某义立即带领6名员工向外撤出,并沿途查看情况,走出约280米处发现巷道1345m处漏顶,经仔细查看无撤出通道后,7名员工返回压风自救处等待救援。

五、事故原因

(一)直接原因

巷道煤层上部由于火成岩不规则侵蚀,煤体结构和煤质发生改变,另外漏顶区有一落差为0.5m断层,附近煤层节理裂隙发育,并伴有少量裂隙水,在水的长期作用下硅化煤吸水变为糊状,煤岩体强度逐渐降低,致使顶板突然塌落,是造成这起漏顶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矿井对石炭系煤层顶板岩性的特殊性认识不全面,尤其对顶板破碎等区域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发现不及时。

2.该巷道未实现顶板离层数字监测,使用的LBY—2型顶板离层监测仪比较落后,读数误差大,且巷高3m不便观测,不能及时反应顶板变化情况。

六、防范措施

1.严格遵守“先治后掘”方针。对巷道过断层、陷落柱、褶曲等地质构造影响的“变化作业”区域时,首先要查清探明地质构造影响范围、围岩结构变化及构造导水性等基础地质情况。然后根据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制定超前治理措施,如堵排水措施、围岩固化措施等,确保“先治后掘”方针落到实处。

2.科学制定安全施工组织措施。当变化作业区域的围岩体较为破碎时,可采取减小围岩暴露面积(短掘短支)、施工超前钢针、预注高分子粘结材料等措施控制破碎围岩体,同时通过减小支护间排距、加长锚索、锚索梁、组合锚索等措施进行加强支护。

3.规范安全施工措施审查流程。变化作业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必须经煤矿主要负责人、矿分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会审。对所遇问题处置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的,所制定的安全施工组织措施,须报送至上一层级主管部门进行会审,审查通过后方可执行。

4.严格执行“停工撤人”制度。若临时无计划揭露不可预见性地质构造时,必须立即“停工撤人”,杜绝经验主义和盲目施工,由矿总工程师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到现场查看、分析,并制定专项安全施工组织措施与治理措施

5.严格执行“四位一体”和“敲帮问顶”制度,做到不安全不生产、不安全就停产。

6.现场盯面安监工、跟班干部要密切关注围岩变化,对现有措施不能满足现场施工需求时,必须立即“停工撤人”,向矿调

度室汇报。

7.变化作业施工期间,必须缩小顶板离层仪安装间距,密切关注矿压变化;同时加大锚杆(索)锚固力抽检频率,确保锚固力均符合设计要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矿山安全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saqw.com/news/18776.html

打赏 0
分享

发表评论

广告

广告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