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套集实时采集数据、在线监测查询、保存历史报表为一体的“注浆在线监测系统”在煤业公司潘二矿率先建立运行,为智能化建设再添新动能。
随着集团公司“六效”工作稳步提升,潘二矿深入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以数智赋能实现“精煤战略”深耕细作。但是,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极其复杂,伴随A组煤开采增多,开展灰岩水害地面区域探查治理工程势在必行。该类工程总费用包含钻探、注浆两大部分,其中注浆部分费用(含水泥费)占比近一半,水泥实际使用量的正确性是工程监管的重中之重。另外,注浆的合理正确施工,也是工程质量、治理效果的有力保障。
以往的注浆工序监管及水泥用量验收,虽已采用视频记录、现场签收等手段,但大部分都需要人工监测、记录、校准,随意性较大,存在很多可能忽视的盲点。这些盲点都可能会导致注浆质量存在瑕疵及签收水泥量偏大,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还会造成工程质量降低、工程结算不准,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如何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现当前注浆情况?如何更精确捕捉注浆期间地层压裂细小变化?能否真正确保注浆按设计施工,按实际使用水泥量结算?该矿集思广益,率先建立了“注浆在线监测系统”,极大促进工程监管数字化、科学化和精准化。
该系统由前端数字传感器、数据存储及管理系统、使用端三部分组成。前端安装数字压力计、数字流量计、数字密度计三种传感器,采用被动式485数据模式,按1分钟频率发送观测数据,实时采集注浆期间“流量、比重、压力”三项数据,进一步提高监管精度和密度。中端与矿井“水害风险预警与防控平台”对接,增加注浆在线监测“实时在线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功能,可实时查看注浆三数据。后端辅以数字化系统实际记录,根据时间的推移将三项数据绘制成曲线,以便更直观地查看整体压力变化趋势、流量调整和密度调整,以及压力剧变时调整比重和流量情况。
这一系统的应用,能更精确捕捉注浆期间地层压裂细小变化,更直观展现当前注浆情况,各层面均可通过协同办公随时查看当前注浆数据,便于现场施工指导。同时,更精细地计算水泥量,用于校核现场签收水泥量,确保签收水泥量不偏大,从源头上杜绝了水泥量造假。
“目前系统刚刚建立,各方面仍需运行调试、磨合,我们将根据实际的监测数据与人工校核的数据时刻比照,发现问题点及时改进,最终形成有效的监管手段。”该矿主要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