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片荒芜的“塌陷地”,摇身一变,成为职工家属休闲娱乐的矿山公园、健康生活的“绿色餐桌”。
原来总被贴上“煤尘飞扬”标签的煤矿企业,也早已变成了天蓝水清、风景如画的靓丽模样……
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蒋庄煤矿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环境友好型绿色矿山的生动写照。
“在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住‘绿’的存量、扩大‘绿’的增量、提升‘绿’的质量,推动矿山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该矿矿长殷宪波说。
打造绿色友好矿山
“过去是一滩水、一脚泥,还有不绝于耳的噪音。”蒋庄煤矿掘进工区综掘机司机张锐说,“哪像现在使用干式除尘风机有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巷道没有积水,现场没有噪音,在百米井下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啊!”
“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为解决矿井粉尘污染问题,蒋庄煤矿针对传统湿式除尘方式存在的弊端,引进除尘效果更好、更绿色环保的干式除尘风机,得到了职工群众的点赞。
百米井下治尘有良方,在地面工广区,该矿同样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煤尘治理攻坚战。为守护一方“蒋庄蓝”,他们为矸石山披上“绿衣衫”、为每辆进出矿山的煤车“冲尘净身”、为每一条矿山主干道戴上“绿围巾”……
该矿还建设了环保煤棚,实现了煤炭开采、转运、储存、装卸过程的全封闭,完成了“普通煤场”向“绿色煤场”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了“产煤不见煤、存煤不漏煤”。
“空气更新鲜了,环境更美了,工作、生活更舒心了。而今,‘蒋庄蓝’已成为我们的幸福标配……”蒋庄煤矿职工情不自禁地感慨。
让废弃物重获新生
“用矸石置换煤炭?不可能吧,一边是矿山废弃物,一边是滚滚‘乌金’,如何置换?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和大多数人一样,笔者刚开始听说时也难以置信。
曾几何时,矸石是矿井治理的“老大难”,市场价值低,堆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储存不当还会出现自燃,一直是煤矿的“标配”,更是煤矿地面环境的最大“杀手”。
“我们利用充填开采技术,将矸石和粉煤灰、水泥制作成膏体,作为充填物将压覆资源置换出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该矿副矿长朱伟说,充填开采不仅“吃掉”了矸石,还走出了一条让固体废弃物既能有效利用、又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绿色开发新路子。
煤泥也是煤炭在洗选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最末端副产品,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低,该矿对尾煤泥实施提灰减量技术改造,最终让这一令人头疼的“难点”变为矿井新的“效益点”,每月多回收3000吨洗混煤,创效60余万元。
塌陷地上“长”出“米粮仓”
寒冬腊月,寒气逼人,而在蒋庄煤矿弘大公司蔬菜大棚内却生机盎然、温暖如春,一个个娇艳欲滴的西红柿挂满枝头,一株株黄瓜、香椿长势喜人。
望着硕果盈枝的丰收局面,谁又能想到这里原是一片荒凉的采煤塌陷地!
在这片塌陷地上,该矿因势利导治理,变“地下开挖”为“地上开花”,经过复垦改良、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优质绿色养殖“两大基地”。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职工家属的“绿色餐桌”,一年四季为职工家属提供绿色新鲜、营养可口的蔬菜水果。
而在距此不远的蒋庄煤矿弘兴工业园区,同样演绎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动人乐章。
高端大气的四连跨厂房内,焊花飞舞,各类数控车床、龙门铣床等机器设备“竞相争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景象。“曾经的塌陷地,早已成为蒋庄煤矿非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该矿环保中心主任、工农办主任张宗强告诉笔者,他们利用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回填塌陷区,建成了集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为一体的弘兴工业园,既实现了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又促进了非煤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未来’,我们坚持将绿色矿山建设放到与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打造‘绿色、低碳、多元、高效、智能’型新矿山。”该矿党委书记雷其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