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是当前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处理不好舆情事件,会给企业带来舆论危机,而有效管理管控好网络舆情,则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在各类新媒介增多的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舆情处置和应对能力,是目前各类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本人结合在企业舆情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就如何提高企业的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舆情治理能力,为企业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同大家作一些探讨。
近年来,企业危机爆发的数量显著增多,而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自媒体及社交平台的繁荣也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公众和媒体都可以对企业危机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企业危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舆情危机。尤其是涉及企业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准确把握舆论方向、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降低负面舆论的影响,也成为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舆论发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方式,迅速引流。企业职工可以在网上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大众的声音和信息可以直接传达,使得舆论的表达更为顺畅,网络舆论场会迅速形成,一件热门的舆情,再加上一种热门的观点,就会引发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表观点的人身份比较隐秘,而且网络缺乏对规则的落实和有效的监管,使得互联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某些人发泄负面情绪的场所。二是间接的方式,扩大影响。网络传播的作用是交互的,大众对于热点事件的情绪,通过个人观点和各类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传播,导致一些敏感话题会以惊人的速度被转发,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对企业和社会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二、网络舆论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当前,网络舆论错综复杂,热点问题不断涌现,网民的意见也非常活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表达自己的情绪,网络正逐步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民意的“风向标”。一方面,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舆情管理部门,成立了舆情管理队伍,但在网络舆情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网上有很多的社交平台,大家在网上发表的想法都会迅速传播,这就使得网上的舆论比其他渠道的舆论更难控制,使得舆情处置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并且,处理网络舆论诉求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无法更加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使得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给企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公众使用新媒介的现状反映出以下问题:第一,网民从新媒体获得了海量的信息。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公众通过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获取的资讯是海量的,热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呈现出向智媒方向发展的强力趋势。二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新媒介与外界交流可以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促进情感交流和互动,是公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三是在传播途径上,中青年和手机上网成为主流。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中青年网民占比为55.6%,因此,不难看出,新媒体在企业青年职工群体中的发展速度与广度,且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媒体,这必然会对企业的新闻发布和舆情风险管控产生重大影响。
1、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论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舆情风险管控体系,把管理的成效和“帽子、票子”及工作业绩挂钩,要强化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实现共同参与引导舆论,尽力减轻负面舆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广大企业职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努力促进广大职工对企业网络舆论的正确理解,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减少和网络媒体的矛盾,防止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2、组建高水平的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论风险管控的有效运用关键在于舆情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只有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专职管理者,才能精准地研判和把握网络舆论信息,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企业出现舆情后,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舆情管理团队,争取有利时间,进行有效回应,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这就要求管理团队更加具有专业素质,企业可以在发掘、培养这类人才上下功夫,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增强舆情分析、研判、处置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并进行适当的报酬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展现他们的工作能力。
3、转变工作方式
在工作方法上要重视固有舆论管控思维的改革与创新,新时期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术,更要有与时俱进的舆情研判处置工作思维,要紧跟当前用网管网和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要求,构建合理的企业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处理机制,与企业共同画好网上“同心圆”。
网络舆论的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因此,必须通过健全管理体系、建设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创新工作方式和思维,加强与政府和各部门的沟通,使之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导向,防止损害企业形象的网络舆论发生,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煤业集团舆情中心)
作者:王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