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矿六十七周年之际,四十多年的煤矿工作往事悠悠,历历在日。四十多年来,二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使我浮想联翩,激情满怀。
1974年12月,二矿到睢县招工100人,人民公社60人,知青40人。我是其中一员,12月30日我们乘坐三辆帆布蓬大卡车来到二矿。当天晚上被安置在五一路一个旧食堂改造的职工宿舍,四个人一间屋,每人一个床板,两条凳子,一领草席。晚饭是免费的馒头、搅揽锅菜、肉丝面条和酸汤面叶。
第二天便是1975年的元旦佳节。
7天的安全培训班结束后,我和20名工人被分到被誉为“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矿工”——李二银生前所在的单位二矿采煤一队。在上初中时,学校曾组织学习《河南日报》刊登的“毛主席的好矿工李二银”的先进事迹,由此,我深感荣幸。
当年二矿的主要建筑物标志是两层简陋办公楼,办公楼前左右两侧是对称的两栋红大瓦房,矿院大门东侧是刚建成不久的俱乐部,两南侧是几间普通房子,是当时刚修建的“李二银事迹展览馆”,正西边是南斜井和职工澡堂。主办公楼后边有一个三、四十米高的锅炉房烟筒,并能看到主井的井架和醒目的四个大字 “安全第一”, 简陋的工业广场和那灰尘蒙蒙的矸石山, 还有那一刮风就睁不开眼的恶劣环境, 是我当时对矿山的深刻“记忆”。
当年,二矿只有一辆北京吉普车, 三辆卡车,矿用生产物资基本上都是用毛驴车搬运的。职工家属住的是“五七公房”。单身职工住的房子是四个人一间。冬天,室内生个铁炉子煤火;夏天,每个屋发一个竹帘子挡蚊子,四个人一盒清凉油。职工到食堂吃饭,每人拿着两个碗去买饭,吃饭时只能盘腿而坐,没有桌子和凳子。若有家属来探望单身职工,其他三个人便只能扛着被子“打游击”,睡会议室或者和工友打通铺。
七十年代,矿工发的工作服不舍得在井下穿,大部分都是用破旧衣服代替工作服。下井带着“安全帽”,还要带一个四、五斤重的矿灯,从南斜井乘坐两节人行车,下井再跑到工作地点。我们刚来时,曾记得下了人行车途经主井大巷风门,拐弯抹角,上坡下坡,几经周折,累得满头大汗才到南石门一个炮采工作面。当时采煤工作面全是炮采,采的是薄煤层,采面和采面风机两巷全是木料支护。打眼工跪着打眼,采煤工爬着攉煤,放了炮把人呛的喘不过气儿来,木柱子被顶板压得吱吱响,顶板到处掉矸石。当时的采煤工艺是:打眼放炮,手镐落煤,II型单链溜子拉煤,溜子经常飘链子,支护、回柱、移溜全凭人力,移溜子是大家用铁杆子撬住溜子底,一部分背靠柱子,脚蹬住溜子槽,喊着号子移溜子。那时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环境差,工人经常“摊晚”,疲劳作业,安全没有保障。当时矿区流行的一句话是,“当工人的路走对啦,到煤矿的门摸错了,相中煤矿的馍,相不中煤矿的活!”我们一块招工来的不到一年走了15人,待遇和环境都没有留住人。
八十年代采面支护改成了摩擦支柱交接顶梁,运输溜子换成了40型,采面形成了“金属支柱,悬臂梁,弯曲溜子靠煤墙,移溜子改成了手搬过溜器。”九十年代后期采面使用割煤机、单体液压支柱,回柱移溜子,运输机械化程度得到逐步提升。2000年后期逐步实现了综采综掘,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原煤产量、吨煤工效、职工工资收入显著提高。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变。如今的二矿,井上井下实现了现代化矿井,由七十年代的四、五十万吨的矿井,达到了300万吨的大型矿井。职工“两堂一舍”;职工家属居住的胜利花苑、五一佳居、南苑、北苑小区,培新街小区、道北小区;还有矿院的和园、谐林,修建了感恩山公园,环境优雅;多功能体育馆、封闭煤楼;管理有序的工业广场,这些都标志着二矿的发展和强大。
二矿通过几代矿工的辛勤努力和奋斗,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工作局面,实现了现代化矿井的跨越,职工得到了实惠。
在建矿六十七周年之际,也让我深深怀念曾经在那艰辛的年代努力地拼搏奋斗精神,“八小时以内拼命干,八小时以外做贡献”,日夜和工友们并肩战斗,一块儿排队买饭,已故的老领导、老班长、老师傅、老工友,他们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矿山,献给了祖国的煤炭事业。
还有那些因工伤,因病已故,没有拿到退休工资的工友们,和他们相比,更让我们这些退休享受着现在幸福生活的人,深感知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