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极其枯燥的。除了大队的高音大喇叭偶尔喧闹一阵之外,连个收音机都稀罕得紧,更甭提啥电视机了。所以那时候我和小伙伴玩得最多的游戏是捉迷藏、机器灵砍菜刀或是摔方宝、丢杏核,要是有幸看上几本小人书,那就很值得炫耀一番哩!正因为文化生活匮乏,能看场电影更成了大家伙儿翘首以盼的事情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放露天电影是很受欢迎的。那时候,只有逢上村里举办重大活动,再就是谁家娶媳妇或者添丁过寿,才会放电影。由于当时农村条件艰苦,只能在学校操场上放露天电影。
终于盼到放电影的那一天了,还没等天色完全暗下来,心急火燎的我扒拉几口饭,就拽着哥哥赶赴操场占位置了。
到真正电影放映时,往往还要等好长时间,不过那份童稚的期待、盼望和激动却总让你觉得这等待很值得!当放映员终于打着饱嗝儿坐下调试镜头时,一束巨大的刺眼的白光投向银幕,我躁动的心瞬间加速,扑腾扑腾地跳个不停,嘴里也抑制不住地喊出声来:“开演喽,开演喽!”循着投向银幕的光束,我会和很多人一样顽皮地站起身子,有举起双手的,有伸出脑袋的,也有扬起帽子的,在光柱上做着各种动作,于是银幕上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形态,当看到幕布上出现我们那或剪刀或石头的手势时,更是兴奋得直咋呼“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引得现场训斥谩骂声、哄笑声不断。
那个年代,放映电影的信息来源通常是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很广。人们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不辞辛劳地走上十几里路是常有的事,而且乐此不疲。电影散场后,人们依然意犹未尽,激烈地讨论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说有笑地往回走,一路洒下欢声笑语……
当然有时也会获得虚假信息,我记得有一回,我和三牛、秋河几个小伙伴长途跋涉、兴致勃勃地赶到连庄“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跑一趟,那种沮丧心情可想而知。一帮人垂头丧气地往回走,连路边上的玉米地也遭了殃儿,被扫倒了一大片。
电影正式放映之前,多是先放“加映片”,诸如粮棉丰收,兴修水利之类的纪录片,十几、二十分钟后才是正片开始。现在想来,孩童时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是《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等一些战争题材的,战斗的场景看得我们心情异常激动,一些经典台词至今记忆犹新,如胖翻译的经典台词:“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吃你几个烂西瓜还付钱”;嘎子的“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当张嘎子用西瓜砸了“胖翻译”时,我心里头那个舒坦劲儿,真是直呼过瘾啊!还有《地道战》里汤司令的那句台词“高,实在是高”,小伙伴们无论在任何场合都竞相模仿,惟妙惟肖的声调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引来哄笑声一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电影看得多了,让追星的我看《英雄儿女》记住了刘世龙,看《党的女儿》记住了田华,看《董存瑞》记住了张良等等好多电影明星。后来武打电影风行一时,李连杰成了我崇拜的偶像,《少林寺》我足足看了十八遍,《神秘的大佛》《武当》《武林志》《自古英雄出少年》等镜头至今记忆犹新;办喜事包场电影则放的多是戏曲电影,黄梅戏《女驸马》、吕剧《姊妹易嫁》、曲剧《风雪配》《卷席筒》,京剧《杨门女将》等经典唱腔现在我也能哼上几句呢……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现如今电影院早已遍布城乡,电视、网络、电脑游戏花样不断翻新,连手机上也能浏览电影、视频。传统的露天电影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孩提时看露天电影的那段记忆,却是刻骨铭心般的。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某个瞬间,脑海里闪过星空、月色以及银幕前席地而坐的场景,心里头就泛起些许温馨的涟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