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壮举,有的就是和千千万万的煤矿工人一样,头顶星星走,脚踩月亮归,与采煤机为伴,与生产作业线为“舞”。
从业31年,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平凡之力、做平凡之事,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就是梁家煤矿综采工区生产二班班长于庆华。
从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于庆华在艰苦的采煤一线摸爬滚打31年。31年间,他当过采煤工,干过支架工,开过采煤机,抬过架子,抗过柱子,搬过料石。见证了采煤工艺的变迁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经历了煤炭黄金时期,也感受到了煤矿智能化步伐加速推进,这些都让他与煤矿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母亲的身体力行是他成长的“精神食粮”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常说:有些事啊,看似是给别人让路,其实啊,也是在给自己搭桥……”她的朴素教育让于庆华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记得是我十二三岁时,有一天,邻居家的苞米秸子引燃了邻居家的房子,离老远就看见俺妈妈往家跑,进屋拿上铁锨,撒腿就往外跑。我当时,特别纳闷,琢磨着,着火不得用水灭吗?怎么还能用铁锨?出于好奇,我赶紧跟在身后,只见母亲快速打开邻居家的后窗,铲起一铁锨土,奋力将泥土锨了进去,没几下,火就灭了。后来,母亲对我说,沙子啊、土啊,对付这样的着火啊,最好使。”也许,母亲并不知道用土灭火的基本原理,只不过经历的多了,就让她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这样干,就是对的。而恰恰是这种简单而又朴素的言传身教让于庆华明白:用行动帮助别人是最直接的善举,母亲的言传身教也成为了于庆华成长的航标。
无论是下班途中捡到万元包裹归还失主,还是道路拥堵,协助疏导保畅通;无论是疫情时期志愿服务助一线,还是爱心捐款500元的暖心瞬间……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凡人善举,诠释着于庆华“热心助人”的最美含义。
要干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
“刚参加工作那时候啊,谁也不服,谁都不怕,谁也管不了,那时候就是感觉他们说的不对,总是想干点标新立异的事,证明自己能行,就怕别人看不起,那时候就是‘潮’啊。”说起走进矿山之初,于庆华用一个“潮”字来总结自己的青春岁月。技校毕业后,于庆华被分配到了采煤一线,凭着一股子“潮”劲,做了不少莽撞冒失的事情,“那时候,一个月四五百的工资都不够交一个月的罚款,上班好几年都没攒下钱。”年少轻狂,青涩懵懂在于庆华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的几年中,当看到身边熟悉的好伙计一个个都成长起来,于庆华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他在心里暗暗憋着一股劲儿,要干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他能干,我也一样能行”
一天,采煤机割煤过程中,突然无法正常牵引,现场技术工人、采煤机司机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大家叫来了生产班的老班长林忠福,来到现场,老林仔细观察,果断判断出原因是采煤机掉道,于是,他迅速现场协调人员,尽可能将影响生产的时间“抢”回来,他先让工人们在滚筒下垫道木,利用滚筒下降,抬高采煤机机身,然后在将工作面溜子齿条卸下两组,利用采煤机自身缓慢牵引,最终将采煤机的导向轮导入尺轨,正常后,进行尺轨安装,一个小时的时间,采煤机成功复位。
老林说,采煤机掉道原因很多,比如,输送机展得不平;底托架歪斜、导向板变形;机体的下面卡进了块煤等等……平时看着言语不多的老林到了井下却像变了个人一样,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这让于庆华对煤矿技术工人有了别样的认识——能让这重达几吨的庞然大物“服服帖帖”,操控起来游刃有余,实打实的硬本事,让于庆华对他刮目相看。
于是,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和现场较上了劲,他带上小本子天天靠在井下,对照设备看,对照图纸查,每次有新设备到来,他都跑去义务当“小工”。在于庆华看来,一名合格的采煤一线工人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脚踏实地,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才能够从容应对井下千变万化的条件和长期存在的各类风险。慢慢地,于庆华一步步从青涩走向成熟,逐渐将自己“打磨”成为组织信任优秀班组长。2019年,47岁的于庆华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第二年荣获了梁家煤矿优秀共产党员、山东能源集团“双百优”班组长等系列荣誉称号。
30年的坚守靠的是责任和情怀
2009年,在油页岩面开采中,下顺皮带三联辊由于受大块冲击,经常会发生三联辊断裂的情况,于是,于庆华和技术工人们对照现场,分析原因,反复研究,找准症结,在原来两套三联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三联辊,最大限度地减少三联辊的冲击负荷,三联辊也由原来每班断裂二三十套,减少为三五套,减少故障时间,降低了人工清炭的体力消耗,连续作业也让班组员工积极性倍增。
“井下生产现场情况千差万别,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到,当千吨钢铁轻松‘拿捏’的时候,当机器轰鸣乌金滚滚的时候,你定会感叹于工人力量的伟大,井下现场,才是最真实的历练。”对于煤矿于庆华有着自己的感受。在油页岩工作面转载机运输过程中,大块较多,对皮带冲击较大,落煤点与皮带之间高度落差达到一米多,为了减少机尾缓冲架、缓冲辊的损坏,设计加工了接矸缓冲装置,以前缓冲架、缓冲辊两三个月更换一次,安上接矸缓冲装置后,缓冲架、缓冲托辊的损坏很少出现。
“溜子调整相对简单,只需要溜头增加进尺或溜尾减少进尺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但是,支架调整却是很繁琐的,要利用侧护板辅助调架千斤顶对支架一部部的调整,工序环节多,工作量大,最终要使工作面整体支架和溜子之间形成一个10度的夹角,否则,溜子控制不住。”回想施工场景,于庆华感触很多,在1207工作面回采期间,为了多回收煤炭资源,工作面切眼需要完成10度的调向。“就是从正常安装角度调整为垂直两巷的角度。”于庆华补充道,“调向期间,既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柱,支架入位后要及时支护,又要时刻注意工人站位,一旦在调架过程中撞倒支柱,极易发生冒顶事故。”所以,现场安全施工尤为重要。每天于庆华带领班组员工们合理工序穿插,不断重复着前一天的每一道工序,2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了90多部支架的调向,首次实现了两巷采长长度不一致的调向,这也为后期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采煤一线不是高大上的职业,每天就是繁琐的工作,日复一日,平凡而又单调,但是能在采煤最前沿一干就是30年,靠的不单单是毅力,不仅仅是坚持,而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情怀。井下工作虽然艰苦,但一想到智能化在井下工作面的投用,于庆华就有了盼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望就是:“奋斗,赚钱,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让家人跟上我过上更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