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井煤矿以“大学习、大转变、大提升”活动为抓手,通过制定规划、铺设赛道、搭建舞台等多种方式,加大大学生培养力度,形成人才“蓄水池”,增强发展“源动力”。
制定规划,让学习活跃起来。该矿提前谋划,年初针对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下发了“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为他们量身制定了“订单式”的“大学习”培训计划,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岗施教,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培养目标。开设以“理论+实操”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提升班,采取微课堂、理论专题学习班、技师带徒、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和设备厂家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技术微课堂,邀请矿内各专业的“技术大拿”到课堂、到现场为大学生们讲技术、传经验,通过“点对点”指导、“面对面”培训、“手拉手”帮教,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掌握绝技绝活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深入实施‘31789’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程,聚力培养一批站起能说、坐下能写、现场能干,懂生产、懂技术、懂管理的‘三能三懂’复合型人才,为打造智能化矿井提前储备好人才库。”该矿负责人说道。
铺设赛道,让思想转变起来。转变思想的关键的是提升竞争力。“对4月份获得优秀大学生评比前三名的,分别奖励2000元、1500元、1000元……”。为促进大学生转变思想、提升竞争力,该矿推出每月一考试、一实操、一座谈、一提升、一评比 “五个一”考核激励机制,月度例会通报综合排名并进行表彰奖励,并结合年度优秀评比总排名,不搞论资排辈,实行竞争上岗,优先提拔使用优秀大学生,严格按“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让大学生认识到学历不是“保险带”,唯能力“论英雄”,在人才选拔任用上,从“熬资历”向“亮成绩”转变,从“相马”向“赛马”转变,真正让大学生思想转过来、行动快起来、竞争提起来。
唯有公正平等的用人导向,才能提升人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他们实施管理、技术“双通道”,拓宽发展竞争空间,截止目前,已有37名大学生走上中层管理岗位,15名成为区队技术员,成为推动矿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矿上实行的‘五个一’考核激励机制,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既感到压力,又有动力,压力是不努力就会掉队,动力是只要努力了,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舞台;现在真有种懒不起、等不得、不敢慢的紧迫感……”该矿大学生李昶昊深有体会。
搭建舞台,让素能提升起来。该矿采取“创新平台+实训基地”模式,先后打造创客中心、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平台,打造了集技术研发、理论培训、学习交流、流动课堂、技能比武、成果转化“六位一体”的创新创效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日常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每月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理论考试和技能比武,并以年度评选出的劳模和工匠人才组成“专家团”,大力实施“师带徒、‘匠’带兵”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员学技术、搞创新、出成果,为矿井源源不断输送高技能人才。
他们还成立“大学生智能化采煤班”,把现场当课堂,把问题当教材,把难题当课题,真正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加快技术技能的全面培养,实现人才从“1”到“1+N”的裂变。
“培养好人才,就要为他们搭建好舞台。我们通过搭建各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竞赛和创新。今年以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效项目20余项,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较好解决了现场一线的实际难题。”该矿总工程师介绍说。
下一步,该矿将按照集团公司“大学习、大转变、大提升”素质提升工程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各项务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优化典型引领机制、正向激励机制、中长期培养机制等一揽子支持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驰骋,激励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