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千米深井实施的“110工法”项目成功实施;国内首个STC系统成功应用;集团公司首次采用超高水充填工艺,且采用了国内最大充填步距;集团公司最先开展智慧矿山建设……建矿以来,安居煤矿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实现了生产工艺升级、智能化矿井建设、“四新”推广应用等方面多点开花、全面突破的成功。
截止到2023年9月,安居煤矿经上级部门鉴定的科技管理成果共计20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6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33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省级以上行业科技创新奖励3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项。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企业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破土动工以来,安居煤矿就秉持高标准建矿的理念,把创新刻在了企业的基因里。矿井综合楼独树一帜采用行政、采掘、食堂、澡堂等多功能合一的设计,大大节省了占地空间、缩减了预算,荣获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泰山杯”奖;井筒施工过程中,针对侏罗系含水层渗水严重的情况,实施“富水复杂条件千米深井冻结、注浆与大硐室复合支护研究与应用”等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正式投产后,安居煤矿秉持“敢为天下先”的胆略气魄,将创新作为矿井发展的主要抓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生产方式变革
2016年,为提高资源回收率、缓解接续紧张,安居煤矿在2313工作面实施柔模沿空留巷工艺。安居煤矿科研人员结合千米深井高矿压、高地应力的开采条件,提出了柔模沿空留巷的支护和巷道补强支护方案,成功实现了柔模沿空留巷。2017年7月的成果鉴定会议上,项目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建国、副主任委员李化敏等一行专家的高度肯定。
2018年,集团公司首个超高水充填系统在安居煤矿投入建设。安居煤矿井田范围内零散分布着大大小小共67个村庄,在工业广场附近分布着多家工厂、酒店、学校。地表建(构)筑物的存在给矿井的生产组织与采掘安排带来了困难。超高水充填系统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煤炭开采与地表沉降的矛盾。2019年初,充填系统试运行成功并通过验收。充填开采实施过程中,安居煤矿成功实现国内最大充填步距,达到了生产效率与充填效果双赢局面。
2019年底,安居煤矿作为济宁能源“110”工法工艺试点单位,提高站位,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攻克“定向切缝预裂爆破”等技术难关,共施工完成沿空留巷560米,多回收煤炭1.015万吨,缩短掘进时间3.2个月,降低掘进成本269.7万元,直接创效574.5万元。
2020年7月22日,是安居煤矿科研人员的高光时刻。在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主持的成果鉴定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等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审查了安居煤矿“110”工法项目的应用成果,对项目实施效果、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后,“超千米深井110”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二等奖,为集团公司“110”工法的推广打造了标杆模板。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有了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才有了攻克难关的“临门一脚”;有了无数次的重复试验,才有了发现规律时的“灵光一闪”。科技创新,靠的还是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善做善成。
2019年初,安居煤矿拉开了全面建设智慧化矿山的序幕。力求将“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动态预测、协同控制、自主学习的新型智能化矿山。将智能化应用于煤矿管理的各个环节,搭建了基于web端的“一矿一图”智慧矿山管控平台和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端的“云控矿山”管理平台,实现了“安全、高效、智能”的“管控”一体化模式。其中,“一矿一图”智慧矿山管控平台凝聚智慧安全、智慧生产、智慧机电、智慧决策系统等模块,融合采、掘、机、运、通、防冲、洗选等元素,以“一图一系统”为企业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云控矿山”管理平台汇集安全类、生产类、管理类三大类系统模块,将该矿所有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全部集成到手机上,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实时动态集中采集,通过自主研发新功能,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用手机管控煤矿。
2020年9月24至25日,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邹城市召开,时任国务委员王勇、时任国家煤监局局长黄玉治等领导专家以及全国六十余家煤炭企业参会。安居煤矿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市属煤矿企业代表,以视频方式进行了展示汇报。
2020年12月4日,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审核确定安居煤矿等全国71处煤矿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安居煤矿是入选煤矿中唯一一家地方煤企。
以先进技术助推管理水平提升,在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安居煤矿一路开拓进取、步履坚实。
新设备推广应用方面,国内首个STC系统在安居煤矿洗煤厂成功应用,实现规模化处理煤泥;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使用联排支架,增强了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的安全性;在C5305工作面回撤过程中,试用了TYA-400液压支架调移装置,减少了绞车使用,提高了安全系数……一系列新设备的推广,极大强化了安全水平,改善了现场劳动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
安全管理方面,创新提出“两提升一深化”安全基础管理模式,实施“毫米行动”、“动静结合安全管理方法”等创新举措,现场安全水平和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
地面环保管理方面,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环保管控体系的构建,打造了新型煤矿环保治理生态模式,确保了企业环保安全,切实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组织管理方面,对机电维修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创新开启井下“大维修”管理模式,值班共享、采掘互通,确保安全隐患“不过夜”。
十年发展之路,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安居人秉持“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将创新思维贯穿于矿井发展的方方面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打造了创新创造的“安居品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创新,是干事能力。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创新,创新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变量。井下条件日趋复杂,矿井如何强化安全水平、改善劳动环境?城市发展与矿井开采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一切问题,都需要以大胆创新去破题、研究、谋篇布局。
创新,是担当精神。如果从建矿开始,安居煤矿就认同了煤炭开采作为“夕阳行业”的定位,在2亿多吨地质储量上“躺平”,在毗邻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上“躺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难以应对城市建设与资源开采同步的复杂局面,没有底气应对井下大埋深构造复杂的开采条件,更接不下港口建设发展的大旗,扛不起转型发展的重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大风大雨过后,才能看清企业底色。练就了创新的基本功,学成了干事的真本领,安居煤矿才能继续奋勇争先、再创辉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安居煤矿秉持积极践行“高效、和谐、开放、共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建轻型高效矿井 筑精神文明高地”为企业愿景,始终把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引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让一切有助于创新的要素竞相迸发,让一切有助于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从人才、制度等方面全力支持创新创造工作,让职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有所得,实现了创新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基础。安居煤矿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安康杯”竞赛等形式,积极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管理、技术岗位竞聘上岗,激起了干部职工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强烈愿望,也打开了向上进步的通道,只要敢想敢干,就有机会站到舞台中央,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建设“青工创新工作室”、“科技攻关办公室”,并专门制定《科技攻关办公室工资分配办法》,激发专职研发人员的创造热情……一系列政策加持下,安居煤矿不断涌现出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工匠,先后获得“济宁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济宁市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安居煤矿的科技创新事业才能不断攀登、气贯长虹。
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安居煤矿作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基础管理达标选点企业”,设置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下发了《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制定了系统、全面的科技创新发展年度计划、五年规划,为安居煤矿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每年年底,全矿范围内的小改小革评审表彰工作也成为安居煤矿一项优良传统,各个岗位涌现出的小改小革成果逐年增加,不仅让勤于创新的职工获得了实惠,更形成了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忆往昔,岁月峥嵘;望未来,任重道远
“本世纪头20年,是可以大有可为的20年。”安居煤矿前期的建设和发展,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2020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事业如火如荼,港产融合的模式走出了能源企业转型从未有人走过的新路。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用创新精神为这个变革的时代提供更多不变量,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强大的确定性。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京杭运河流淌千年、漕运繁忙,极大改变了两岸风貌。大运河的建设,又何尝不是伟大创新的成果!隋朝先民将运河由洛阳改道直取北京,大大缩短航程,彰显先民改天换地的伟力;南旺水利枢纽建成后,小汶河水“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更铭刻古人改造自然的智慧。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从专心主业、一煤独大,到港产融合、转型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安居煤矿最大的创新。从拼吃苦、拼战术,到拼眼界、拼战略,安居煤矿踏上了新的马拉松。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用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奉献于运河复兴的大时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安居煤矿在新的征程上,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