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12000/16/32D液压支架的研制、ZZ13000/25/50D型支架成套电液控设计改造、采用预镗孔工艺对结构件加工进行优化、明确规定图纸工艺更改流程……这一项项技改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央机厂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作为一名80后研究生,技术中心副科长王淑娴做到了从“学有所长”到“学有所成”。
2010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她,进入该厂皮带机车间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刚入厂时,她发现实际加工生产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特别是当她看到由毛坯料加工成零部件,再到最后的总装,大为震撼。于是,年纪轻轻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液压支架的生产工艺,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员。为此,王淑娴经常带着一个小本、一支笔穿梭于各个车间的每一个角落,积极去现场多查多看,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逐渐积累了很多技术经验。
一次,在班后会上,职工无意间说了一句:“镗孔的尺寸要是特别准,没有误差该多好呀,咱们再总装起来就轻松多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淑娴把职工的话记在心里,反复琢磨。她发现支架结构件加工的传统工艺是在下料车间预开孔至一定尺寸,经铆焊车间焊接后,再转运至机加工车间由双轴镗车加工一次成型,前期预开孔尺寸不好掌握,而且铰接孔隙同轴度的间隙大小也直接由操作工人工判定,极易产生误差。王淑娴根据现有设备情况,对工艺流程进行了更改,采取连杆预镗孔工艺,先将连杆主筋板单板预开镗孔,焊接时采取穿销组焊工艺,降低了点装焊接误差,最后通过机加工整体镗孔进一步对误差进行纠正和调整。在加快生产进度的同时,也优化了支架结构工艺,保证了精度,为整批次液压支架零配件互换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保障。
如今,王淑娴在专业技术方面已经能独当一面。她深知肩上的重任,更加履职尽责不敢松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技术流程,她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与小组成员优化图纸工艺流程,形成了标准化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车间存图“改不全”的难题。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