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陕北有煤海”。1982年12月8日、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现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完成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神(木)府(谷)区普查找煤地质报告》,提交煤炭资源储量877亿吨。1982年12月21日新华社记者冯森龄先生发表了“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新闻稿,一时间引起国内外轰动。然而,这背后一八五队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就是那样艰苦的环境,艰苦的岁月,仅用一年时间就探明了7894平方公里上的煤炭资源。1991年一八五队被国家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为了祖国能源安全,为了国家煤炭工业战略西移,20世纪80年代,一八五队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即日起,我们陆续选编中国矿业大学范立民教授的几篇短文,从中感受当年的情景!
陕北煤海的重大创新成果
以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及所属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下称一八五队)为主的地勘单位,在神府煤田发现与勘探过程中,三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一、煤田发现、勘探和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成果荣获198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2年一八五队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神(木)府(谷)区煤炭资源普查找煤地质报告》,提交煤炭资源储量877亿吨,宣告了神府煤田的发现。1987年一八五队完成了神木北部矿区1267平方公里的详查,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神木北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49亿吨。在上述煤炭普查、详查过程中,一八五队1983~1987年完成了国家二类科学研究项目《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研究》的课题,这一成果首次提出了陕北侏罗纪煤田形成于湖泊三角洲的古环境,为进行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1988年度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2月底,原能源部科技司电话通知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提名一八五队在陕北找煤与沉积环境研究成果参加198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奖(尚不清楚那时候科学技术奖提名是不是都这样,不需要当事人找提名人,而是提名人通知当事人?)。为此,一八五队按照要求,填写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找煤、成煤规律研究与勘探》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将“找煤地质报告、神木北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和沉积环境研究报告”三份报告整合一起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顺利荣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人员有劳炎明(一八五队总工程师)、林文英(神木北部矿区详查地质报告主编)、王绪柱(沉积环境研究项目负责)、白宗镛(普查找煤地质报告主编)和王觉艺(一八五队主任工程师)。该成果出版有《陕北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沉积环境》(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一书。
二、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成果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将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与煤炭资源评价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列入计划,由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牵头承担。研究区域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到秦岭北坡、北达阴山南麓、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5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项目组历时7年,共实测剖面102条,采集各类样品15735个(组),完成各种测试9733个,参阅、使用历年地质勘探报告、区域地质测量资料、油气专题研究及省(区)地质志275份。整理、分析、利用各类钻孔3509个,使用收集1456个钻孔资料,以小层序组为单位分别编制了含砂率图、灰岩厚度图、环境平面配置图、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图、煤质参数等值线图等各类图件196张,制作图版110张。该项目用板块构造和现代沉积学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和聚煤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述。它除研究解决了以往对盆地含煤地层划分和煤层对比中存在的问题外,还首次统一了全盆地含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并以丰富的实际材料论证了鄂尔多斯盆地为世界上特大级煤盆地。同时、还运用层次分析理论对盆地煤炭资源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了有利开发区。获得了1996年度煤炭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人员有王双明、吕道生、艾树勋、佟英梅、李锋莉、张永霖、张玉平、赵凤桐、李笃行。该成果出版有《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一书。
三、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针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开发的环境问题突出的特点,根据范立民的建议,叶贵钧教授力促下,1996年《中国西部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区)保水采煤与地质环境综合研究》列入原煤炭工业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1998年完成,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八五队与中煤水文地质局、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完成。2003年王双明、范立民、杨宏科完成的《陕北煤炭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系统地论述了陕北地区资源配置特征、提出了以煤炭资源质量、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煤炭资源开发思路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分散开发、就近转化的开发模式,获得200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随后,王双明、范立民等对陕北侏罗纪煤田地质环境与煤炭开发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获得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最终的集成成果《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提出了生态水位保护的新理念,揭示了煤水地质特征及组合类型,研发了固液耦合模拟实验装置和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技术,编制了我国第一幅采煤方法规划图,系统解决了高效高回收率采煤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技术难题,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人员有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王文科、王佟、石平五、侯恩科、王建利、马立强和王怀贤。该成果出版有《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一书。
四、多项成果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完成的《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神木北部矿区前石畔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荣获1994年度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奖一等奖,主要获奖人员有段中会、姚建明、范立民、时亚民、王彦利。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陕西省煤田地质物探测量队等共同完成的《煤田综合勘探技术及陕北榆神矿区详查与勘探》获得200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者有王双明、范立民、王国拄、王中锋、姚建明、张忠喜、刘清泉、蒋泽泉、王永岩、雷少毅、杨永群。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西部矿区煤炭高强度开采地下水减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0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发明奖),获奖人员有范立民、马雄德、李涛、王苏健、孙魁、邓增社、高颖、李成、仵拨云、薛卫锋、高帅、彭捷、陈建平、李博、吕文宏。该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有《保水采煤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完成的《陕北煤炭开发地质保障与地质环境评价》获得2021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人员有蒋泽泉、段中会、代革联、郭亮亮、曹虎生、马丽、谢永利、牛超、肖乐乐、雷少毅、朱占荣、袁峰、王岗、苗霖田、张建军。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天地地质有限公司、西安捷达测控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关键技术》获得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者有范立民、宁建民、蒋泽泉、李成、陈建平、刘辉、张廷会、杜江丽、郝业、郑苗苗、滕宏泉。该成果出版有《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一书。
陕北有煤海。煤海开发,经济发展,人才成长,环境改善,造福人民。40多年来,参与神府煤田勘探与地质学研究的工程师们,获得多项重要荣誉。如,王双明教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范立民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段中会、范立民、张玉平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劳炎明、王福善、季成豹等被授予原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牛建国、姚建明、段中会、范立民荣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劳炎明、白宗镛、吕道生、王双明、段中会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简介:范立民,男,正高级工程师(二级),教授。曾长期担任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副总工程师、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