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矿充填站围绕提高充填质效、顺畅充填系统、加快充填技术支撑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通过实施小革新、小创新,聚智创新,聚力创效,为充填开采的安全储能蓄力,全面拉动充填开采提质增效加速“引擎”。
“现如今,有了双回路供水系统,一条管路故障‘罢工’,另一条管路可以在2分钟以内切换至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充填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了因突发情况引发的不稳定情况”。3月18日,在梁家煤矿充填站,充填站班长季江涛正在进行充填前供水系统设备电机摇测绝缘电阻的检查工作。
充填站的供水系统主要担负着制浆、冲管、应急等职责,供水系统一旦出现故障,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节奏,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充填事故,供水系统对整个充填系统来说就像血液一样精贵。为了提高充填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今年,该矿聚焦充填系统优化升级,把新工艺、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让充填更智能、更轻松、更安全。
围绕“智能化、高可靠性”目标要求,该矿充填开采专班结合充填供水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充填供水系统的管路、供电进行优化升级,并将改造后的供水装置并入充填系统,通过实施供水系统“双回路”改造,确保运行稳定可靠。同时,为了确保供水系统的平稳运行,该矿借助充填站既是“发源地”,又是“实验室”的优势“就地取材”,设计加工了水锤吸纳器活塞装置及自动补压装置,有效解决了该装置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失效”现象,保证了供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了水锤效应对供水系统管路和设备的损坏,提升运行质效。
限流装置让充填“有尺有度”
“充填生产过程中,炉渣待料斗在下料时,下料口正常开启的情况下流量较大,基本装满了皮带,在皮带运输至变坡点处存在‘撒料’现象,为此,我们对待料斗闸门气缸的行程加以限制,设计加工了限流套管尺,利用不同尺寸的套管控制待料斗闸门的行程,从而限制炉渣落料流量,确保实现流量快速精确控制。”充填站主任邹玉龙介绍。
今年,该矿不断解放思想、主动求变,把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确保地面注浆充填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井下生产,该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围绕“炉渣限流可控”进行小改小革,不断细化系列参数和技术要求,对气缸行程、材料选型、材料材质等问题,开展专题攻关,采取“限制气缸行程+控制开启程度”的方式,对充填站炉渣输送系统机尾待料斗闸门进行优化设计。
“我们分别对10公分、15公分、20公分等不同尺寸的限流套管尺进行现场写实比对,对长度控制闸门的开关程度和炉渣流量进行分析测算,确保限流套管尺的应用既能满足充填正常生产的需要,还要避免“撒料”现象,又很好的地解决了人工清理撒料的体力消耗”。充填站技术员王磊说。一项项看似不起眼的小革新,用最低成本、最快节奏提升效率,成为消除瓶颈的利器。
“点散式”除尘为充填提供“绿色动能”
“我们对充填期间的粉尘采取‘吸储+回收+复用’的方式,既解决了充填期间计量系统中部分粉尘随气体排出的问题,又达到了哪里出尘吸哪里的目标。”在梁家煤矿充填车间,充填站主任邹玉龙解释说。车间内,充填计量系统粉煤灰计量斗“呼吸孔”处,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除尘装置犹如一个个防护罩,将粉尘“吸”数收尽。
充填站充填车间三楼充填计量系统是充填开采各原料的“集结地”,上料期间随着各原料进入计量斗产生的粉尘也会随空气通过“呼吸袋”外泄,导致劳动环境变差,设备磨损加重。今年,该矿紧紧抓住绿色低碳“关键变量”,将绿色发展贯穿到矿井生产全过程,特别是针对充填车间各计量斗“呼吸袋”泄尘这一细微之处,让“小革新”发挥出“大作用”。
结合现场各计量斗的实际运行情况,该矿合理设计规划安设位置和除尘方式,对粉尘产生浓度、产生位置进行现场写实。分别在粉煤灰、炉渣、胶结料等计量斗“呼吸袋”处设计安装了“点散式”的除尘装置,通过各个收尘的小管路,将外泄的粉尘汇总至主管路进入除尘系统,重新回收“二次利用”,让环保与发展并驾齐驱。